春暮表达了(le)作者的情感是:繁花凋谢,树阴绿浓(nong),莺啼声渐渐(jian)消歇,春草池塘(tang)的蛙声开始(shi)热闹起来。诗人(ren)选择的几个(ge)物象,花落(luo)、绿阴、莺老(lao)、蛙鸣,无一不是暮春典型(xing)景况,通过这(zhe)些,组成了一幅丰富多(duo)彩、热闹非凡的暮(mu)春全景。
赏析:繁花凋谢(xie),树阴绿浓(nong),莺啼声渐渐消歇(xie),春草池塘的蛙声开(kai)始热闹起来。诗(shi)人选择的几个物象(xiang),花落、绿阴、莺老、蛙鸣,无一不是暮(mu)春典型景况,通过这些,组成了一幅(fu)丰富多彩、热闹非凡(fan)的暮春全景(jing)。
出自《春暮》,是宋代诗人曹(cao)豳(bīn)创(chuang)作的一首(shou)七言绝句。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又字(zi)潜夫,号东(dong)畎,南宋瑞安曹(cao)村人。早年家道贫(pin)穷,少从乐清(qing)钱文子学(xue)。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迪(di)功郎隆兴府靖安县(xian)主簿。此(ci)后为仕四十余年,沉(chen)沉浮浮,留(liu)给历史的始终(zhong)是一位为官清(qing)正、正直敢言的爱国诗(shi)人。
原文如下:
门外无人问(wen)落花,绿阴冉冉遍(bian)天涯。
林莺啼(ti)到无声处,青(qing)草池塘独听蛙。
译文(wen)如下:
没人去注意那(na)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pu)向海角天涯(ya)。
树上的黄(huang)莺儿啼声渐渐停下,春(chun)草芊芊,我独(du)自站立在(zai)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ting)地叫着,一片喧哗(hua)。
扩展(zhan)资料:
这是一首描(miao)写暮春景物的(de)诗,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ming)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xiao)失了,花儿落了,大地(di)上已万木葱(cong)茏;莺歌歇了,青(qing)草池塘处处(chu)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zhi)情。两两相对,把(ba)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he)热闹的景象生动(dong)地表现了出来。
诗人对(dui)逝去的春光(guang)不存在伤感,而(er)对将来的初夏,充满喜(xi)悦。于是,诗说对落花不去过(guo)问,对莺声的消失也(ye)不放在心上,因(yin)为繁花有绿阴来代替(ti),莺啼有蛙鸣来代(dai)替。
这(zhe)四种景象,在暮春(chun)是同时存在的,诗人(ren)不是把它们简(jian)单地并列(lie),而是两两对映,在情感上侧(ce)重于对后者的(de)鉴赏,着重对后(hou)者的描绘(hui)。所以花落、莺老,诗对这类衰退(tui)的现象只是一笔带(dai)过,而说绿阴冉(ran)冉,似乎是一支画(hua)笔,把整个世界(jie)涂抹得苍翠(cui)欲滴;春草池塘(tang),处处蛙鸣,诗人独立(li)凝听,格(ge)外赏心。
诗把这些(xie)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景(jing)物渲染得有声(sheng)有色,使暮春别有一番(fan)情趣,诗人的心情便(bian)和盘托出(chu),情趣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