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青灯(deng)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的意思(si)是:本想寻求人生的(de)大彻大悟,但却因为贪恋浊酒而(er)留恋红尘。
出处:《柳梢青·春感》
【作者】刘辰翁 【朝代】宋
铁马蒙毡(zhan),银花洒泪,春入(ru)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tou)戏鼓,不(bu)是歌声。
本是青(qing)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lian)红尘。
辇下风(feng)光,山中岁月,海上心(xin)情。
白话(hua)释义: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zhan)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shi),花灯好像也(ye)伴人洒泪。春天来到(dao)这座悲惨的城(cheng)市。
元军在街头(tou)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meng)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dian)儿春天的光(guang)景?耳闻目睹,心(xin)头不是滋味。
在微(wei)弱的灯光下叹(tan)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ba)人折磨,本想寻求人(ren)生的大彻大悟(wu),但却因为(wei)贪恋浊酒而留(liu)恋红尘。
那令(ling)人眷恋的临安都城(cheng)的风景,那隐(yin)居山林的寂寞(mo)岁月,那逃往海滨(bin)的小朝廷的君臣(chen),怎么进行抗敌斗(dou)争,复兴祖(zu)国?我的心情(qing)久久不能平静。
赏析:
词(ci)的上片,全是想象(xiang)故都元宵(xiao)节的凄凉景象,词(ci)中的“铁马”、“银花”、“笛(di)里番腔”、“街(jie)头戏鼓”都不是具体(ti)细致也可以说并不是真(zhen)实情状的描(miao)绘,而是着重于表(biao)露主观感情,如(ru)“春(chun)入愁城”这样的叙(xu)写则更完(wan)全是虚空涵盖。
下片则更尽(jin)虚涵概括之意,“想(xiang)故国、高台月(yue)明”,只表现出故都(dou)临安的宫殿楼(lou)台在淡淡月光照(zhao)射下的暗影,其中蕴含了作者的(de)种种感慨结尾三句作(zuo)者只是用虚笔轻(qing)轻带过,而并(bing)细细描写(xie)其中的景象和内容(rong),留给读者(zhe)想象和体味的空间(jian)。
这种(zhong)想象落笔,虚处(chu)见意的写法(fa)更有欲说还休之(zhi)意。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bei)郁之情。
作(zuo)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lin)安城元宵节(jie)的繁闹场景,以及亡(wang)国前的升平岁月(yue)。因为这首词作于归(gui)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che)底覆亡已不远(yuan)了,但依然存在“海上”的(de)抗元斗争。这三(san)句思维极为(wei)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da)。
全词到此(ci)收束,但言有(you)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de)结句干脆利落,声如(ru)鼓板,这(zhe)下片的结句(ju)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wan)曲,余音袅袅不(bu)绝。这样结(jie)尾,与诗人不尽的国(guo)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you)悠岁月十(shi)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dao)的艺术效果,诗(shi)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yan)展。
写作背景(jing):
南(nan)宋词人刘(liu)辰翁创作的一首(shou)词。这首词借写元(yuan)宵节以抒发亡(wang)国之恨和故国(guo)之思,上片遥(yao)想故都临安而(er)今在元人统治(zhi)下的凄凉冷落,下(xia)片抒发作者妻苦的(de)心情,对在海上继续(xu)坚持抗元斗争的(de)南宋君巨深表关怀。全词节奏明快,笔调苍(cang)凉,从想象落(luo)笔,虚中见真(zhen)意,是这(zhe)首词在艺术(shu)表现上显著(zhu)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