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fu)父子子的意思(si)是:做君(jun)主的要像君的样(yang)子,做臣子(zi)的要像臣(chen)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xiang)父亲的样子,做儿子(zi)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zhe)句话出自《论语(yu)》:齐景公问政(zheng)于孔子。孔子(zi)对曰:“君(jun)君、臣臣、父父、子子(zi)。”《论语(yu)》是孔子弟子及再传(chuan)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di)子言行而编成的语(yu)录集。
相(xiang)关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zi)如何治理国家。孔子(zi)说:“做君主的(de)要像君的样子(zi),做臣子的要像(xiang)臣的样子(zi),做父亲的要像父亲(qin)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xiang)儿子的样子。”
春秋时期(qi)的社会变动(dong),使当时的等级名分(fen)受到破坏,弑君(jun)父之事屡有发生,孔(kong)子认为这是(shi)国家动乱的主要(yao)原因。所以他(ta)告诉齐景公(gong),“君君(jun)、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xu),国家就(jiu)可以得到治理(li)。
三纲五常是(shi)封建社会(hui)的一种伦理观(guan)念。三纲即(ji)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gang),五常指仁(ren)、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wu)常作为维护封建等(deng)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三纲五常(chang)”学说,是西(xi)汉时董仲舒为维(wei)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chu)的。他认(ren)为“三纲”,是人们之间的伦常(chang)关系,而“五常(chang)”是用来(lai)调整伦常关系(xi)的基本原(yuan)则。他把三纲说成(cheng)是“天”的意志,赋(fu)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le)三纲的主从关系(xi)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de)等级秩序神(shen)化为宇宙的规律;把神学唯心主义(yi)世界观运用于伦理道(dao)德,论证了封建统治的(de)神权、皇权、族权(quan)、夫权的合理性(xing)和永恒性,为中(zhong)国封建社会的纲(gang)常名教制造了理论(lun)依据。从此以后,“三纲(gang)五常”便(bian)成了封建(jian)统治者套在我国人(ren)民身上的精神(shen)枷锁,在封建(jian)社会中一直充当愚弄和(he)欺骗人民的道德(de)教条和主(zhu)要支柱,反映了封(feng)建宗法伦理思想(xiang)中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