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tai)歌》陈子昂的古诗赏(shang)析为:
诗人具有(you)政治见识和政治才(cai)能,他言敢(gan)谏,但没有被(bei)武则天采纳,屡(lu)受击,心情郁郁悲(bei)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ji)北楼远望,悲从中来(lai),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zi)己“生不逢时(shi)的哀叹。语言奔放,富(fu)有感染力。
“前不见(jian)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shi)一声人生短暂(zan)的感喟。诗人纵观古(gu)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de)长河,不能不感到(dao)人生的短(duan)促。天地悠悠(you),人生匆匆,短(duan)短的几十(shi)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jiu)消失了。这种感(gan)叹既可以引出及(ji)时行乐的颓废(fei)思想,也可以引发加(jia)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zi)古以来有(you)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yin)感到人生短暂而消(xiao)沉颓唐,反(fan)而更加振作精神,使(shi)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de)接近无限的(de)意义。正因为(wei)陈子昂抱(bao)着这种积(ji)极态度,所以他(ta)才“怆(chuang)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bei)怆的深层,蕴蓄(xu)着一股积极奋(fen)发欲有所作为(wei)的豪气,所以才(cai)能引起我们的共鸣(ming)。诗人俯(fu)仰古今,深感人生(sheng)短暂,宇宙无限,不觉(jue)中流下热泪。这(zhe)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min)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han)。细细读来,悲壮苍(cang)凉之气油然(ran)而生,而长(chang)短不齐的句(ju)法,抑扬(yang)变化的音(yin)节,更增添了(le)艺术感染力。
这首(shou)诗没有对幽州台(tai)作一字描写,而只(zhi)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ge)明朗刚健,是具(ju)有“汉(han)魏风骨”的唐代(dai)诗歌的先驱之作,对(dui)扫除齐梁(liang)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shi)风具有拓(tuo)疆开路之功。在(zai)艺术上,其意境(jing)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wo)形象更加(jia)鲜亮感人。全诗语(yu)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zhi)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yi)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kuang)的艺术画面。诗(shi)的前三句(ju)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guang)的宇宙天地和沧桑(sang)易变的古今人事(shi)作为深邃、壮美的背(bei)景加以衬托(tuo)。第四句(ju)饱蘸感情,凌空(kong)一笔,使抒情主人公(gong)——诗(shi)人慷慨悲壮的(de)自我形象站到了(le)画面的主(zhu)位上,画面顿时神韵(yun)飞动,光彩(cai)照人。从结(jie)构脉络上说,前两(liang)句是俯仰古今(jin),写出时间的绵长(chang);第三句(ju)登楼眺望(wang),写空间的(de)辽阔无限(xian);第四句写诗人孤单(dan)悲苦的心绪(xu)。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ren)。
在用辞造(zao)语方面,此诗深受(shou)《楚辞》特(te)别是其中《远游》篇(pian)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di)之无穷兮,哀人(ren)生之长勤。往者余(yu)弗及兮,来者吾不闻(wen)。”此诗语句即从(cong)此化出,然而意境(jing)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zi)昂这首感伤之(zhi)作是由自己(ji)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yu)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yi)却远远超越了他(ta)自身以至(zhi)他所处的时代的范(fan)围,带有一定的广(guang)泛性。表现(xian)在这首诗里的(de)感伤情绪,和世俗的(de)忧生叹逝(shi)有明显的不同(tong)。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he)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sheng)的喟叹。
原文:
前不见古(gu)人,后不见来者(zhe)。
念天(tian)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ti)下!
译(yi)文:
往前不(bu)见古代礼贤下士的(de)圣君,向(xiang)后不见后世求才(cai)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mang)天地悠悠无限(xian),自己止不住(zhu)满怀悲伤热泪纷(fen)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