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zhi)力行,踵事增(zeng)华的意思是:通过在一(yi)定规矩里学习知(zhi)识后,达到对(dui)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zhi)的意思!古(gu)代那些要(yao)想在天下弘(hong)扬光明正大品德(de)的人,先要治理好自(zi)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hao)自己的国家,先(xian)要管理好自己的(de)家庭和家族;要(yao)想管理好自(zi)己的家庭和家(jia)族
1、致知。
出处
《礼(li)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tian)下者,先治其国,欲(yu)治其国者,先齐(qi)其家;欲齐其(qi)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zhe),先诚其意;欲诚其意(yi)者,先致其(qi)知,致知在(zai)格物。物格(ge)而后知至,知(zhi)至而后意诚,意(yi)诚而后心正,心正(zheng)而后身修(xiu),身修而后家齐(qi),家齐而(er)后国治,国治而(er)后天下平。
释义(yi):
通过在一定规矩里(li)学习知识(shi)后,达到(dao)对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de)意思!古代(dai)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guang)明正大品德的人(ren),先要治理好(hao)自己的国家(jia);要想治理好自(zi)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jia)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hao)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ya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xiu)养自身的品性,先要(yao)端正自己的心(xin)思;要想(xiang)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yao)使自己的意念真诚(cheng);要想使自己的(de)意念真诚,先要使(shi)自己获得知识;获(huo)得知识的(de)途径在于认识、研(yan)究万事万(wan)物。
通(tong)过对万事万物的认(ren)识、研究后(hou)才能获得(de)知识;获得知识后(hou)意念才能真诚;意念(nian)真诚后心思(si)才能端正;心思(si)端正后才能(neng)修养品性;品性修(xiu)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ting)和家族;管理好家庭(ting)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hao)国家;治理好国(guo)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ing)。上自国家元首(shou),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yang)品性为根本(ben)。
2、力行
出处(chu):
出自《朱(zhu)子语录》,"论先后,当以(yi)致知为先;论(lun)轻重,当以(yi)力行为重。"
释义: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shi)最主要的,其次(ci)是知识学问,再(zai)就是努力去做的(de)问题了。
3、继往开来
出处:
宋·朱熹《隆兴府学濂(lian)溪先生祠记》:“此先生之教(jiao),所以继往圣,开来(lai)学,有功(gong)于斯世也。”
释义:明·王守仁《传习(xi)录》上卷:“文公精神气魄(po)大,是他早(zao)年合下便要继(ji)往开来,故一向只就(jiu)考索著述上用功。”
扩展(zhan)材料:
朱熹著述(shu)甚多,有《四书章句集(ji)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chu)辞集注》,后人辑(ji)有《朱子大(da)全》《朱(zhu)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ju)集注》成为钦定的(de)教科书和科举考试(shi)的标准。
宋朝著名的理(li)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jiao)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ru)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wei)朱子。朱熹(xi)是唯一非孔子亲(qin)传弟子而(er)享祀孔庙,位列大(da)成殿十二哲者(zhe)中,受儒教祭祀。[1]朱熹是(shi)“二程”(程颢、程颐(yi))的三传弟(di)子李侗的学(xue)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pai)”。朱熹的理学思(si)想对元、明(ming)、清三朝影响(xiang)很大,成为三(san)朝的官方哲学,是(shi)中国教育(yu)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