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红尘的意思是:交错的繁华之(zhi)地。年轻(qing)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ji)苍生之志,可是,他生(sheng)活的时代正是晋宋(song)易主之际(ji),东晋王朝极端(duan)腐败,对外一味(wei)投降,安(an)于江左一隅之地(di)。统治集团生活(huo)荒淫,内部互相倾轧(zha),军阀连年混(hun)战,赋税徭役繁重(zhong),加深了对人民的(de)剥削和压榨(zha)。在国家濒临崩溃(kui)的动乱岁月(yue)里,陶渊明的(de)一腔抱负根本无(wu)法实现。
出处:晋·陶渊(yuan)明《桃花源(yuan)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shan),山有小口,仿(fang)佛若有光。便舍船,从(cong)口入。初极狭,才通(tong)人。复行数(shu)十步,豁(huo)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mei)池桑竹之属(shu)。纤陌红尘,鸡犬相闻。其(qi)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zi)乐。
白话释义(yi):
桃林的尽头就(jiu)是溪水的(de)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shan)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guang)亮。于是他下了船,从(cong)洞口进去了。起初洞(dong)口很狭窄,仅容一人(ren)通过。又(you)走了几十步(bu),突然变得开阔明(ming)亮了。(呈(cheng)现在他眼前的是)一(yi)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de)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di)、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交错(cuo)的繁华之地,鸡鸣(ming)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ye)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tao)花源以外(wai)的世人完(wan)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men)个个都安适愉(yu)快,自得其乐。
扩(kuo)展资料
写作背景(jing):
年轻时的陶渊(yuan)明本有“大济(ji)苍生”之志,可是(shi),他生活的(de)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ji),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di)。统治集团生活荒淫(yin),内部互相倾轧,军阀(fa)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shen)了对人民的剥(bao)削和压榨。在国家(jia)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yue)里,陶渊(yuan)明的一腔抱负根(gen)本无法实(shi)现。
同时,东(dong)晋王朝承(cheng)袭旧制,实行门阀(fa)制度,保护高(gao)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quan),致使中小地主(zhu)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you)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tao)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fu)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yi)类官职,家境(jing)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chou)”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gong)屈膝攀附权贵(gui),因而和污浊黑暗(an)的现实社(she)会发生了尖(jian)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ge)不入的感情。义熙元(yuan)年(405年),他坚定而坚(jian)决地辞去(qu)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ze)县令,与统治(zhi)者最后决(jue)裂,长期(qi)归隐田园,躬耕(geng)僻野。
陶渊明虽远(yuan)在江湖,仍旧关心国(guo)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yu)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gai)年号为“永初”。次(ci)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duan),用棉被(bei)闷死晋恭帝。这(zhe)些不能不激起陶渊(yuan)明思想的波澜。他从(cong)固有的儒家观(guan)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yu)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xian)实社会的憎恨(hen)。但他无法(fa)改变、也不(bu)愿干预这种现(xian)状,只好借助创(chuang)作来抒写情(qing)怀,塑造了一(yi)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dui)立的美好境界(jie),以寄托自己(ji)的政治理想与(yu)美好情趣。《桃花源(yuan)记》就是在这(zhe)样的背景下创(chuang)作的。
内容(rong)简介:
通过对桃花(hua)源的安宁(ning)和乐、自由平(ping)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zhe)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xiang)和对现实(shi)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ming)作诗,擅长白(bai)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zhe)种艺术风格。它虽是(shi)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yong)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shi)感,仿佛实有其(qi)人,真有(you)其事。全文(wen)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suo),像小说一样描(miao)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xian)境、重寻迷(mi)路三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