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的意思是:白天,与(yu)“夜”相对(dui)。昼读作zhòu。会意字字从旦,从尽省。旦:指日出(chu)。尽:本指(zhi)尺寸度量到头,引(yin)申为度量到光阴(yin)终点,古有“一寸光阴一寸(cun)金”之说。尽与旦联(lian)合起来表示:从日(ri)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
字(zi)源演变:
zhòu端纽、侯部(bu);知纽、宥韵、陟救切。
甲骨文、金文并(bing)作从日,聿声。形旁(pang)日为太阳之象,表(biao)示昼字本义与太阳相关(guan);声旁聿是会(hui)意字,从又(手)持(chi),为笔的(de)初文,在昼中表音(聿与昼皆舌音(yin))。
昼字始(shi)见于商代,到西周也还(hai)是形声结构。《说文》籀文发生的变(bian)化,一是聿加一横为(wei)饰笔,二是日的左右两(liang)侧加两条指示(shi)线以表光晕或光(guang)芒。
战国时,两条指示(shi)线一般保(bao)留,聿下(xia)的饰线一般移到日下;也有的保留聿下饰线,于日下再(zai)加一指示线;个别(bie)的也有两侧(ce)或日下不加指示线(xian)的。
《说文》整理作(zuo)从聿,日旁有四条指示(shi)线(上面的一条(tiao)与聿的饰线"共用")。隶(li)变后楷书作昼(两侧的(de)指事线略去),简化作昼。简体(ti)源自草书,楷化后的(de)昼始见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