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曹身与名俱(ju)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de)意思是:你(ni)们这些守(shou)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wei)不足道,因(yin)此只能身(shen)名俱灭,而四杰却(que)如江河不废,万古流(liu)芳。出自杜甫的《戏(xi)为六绝句·其二》。
原(yuan)文:王杨卢骆(luo)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en)未休。尔曹身(shen)与名俱灭,不废(fei)江河万古(gu)流。
译文:
王杨卢骆(luo)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feng)格和体裁,浅(qian)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xiao)是无止无休的。待(dai)你辈的一切(qie)都化为灰土之后,也(ye)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he)的万古奔流。
创作背景:
魏(wei)晋六朝是中国文学(xue)由质朴趋向华彩的(de)转变阶段。丽(li)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qi)得到急剧的(de)发展,诗(shi)人们对诗歌形式及(ji)其语言技巧的探求(qiu),取得了很大的成(cheng)绩。而这,则为唐(tang)代诗歌的(de)全面繁荣创造了(le)条件。然而从另(ling)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xue)又有重形式、轻内(nei)容的不良倾向,特(te)别到了齐、梁宫体出(chu)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wei)弱了。
因(yin)此,唐代诗论(lun)家对六朝文学(xue)的接受与批判,是(shi)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ke)题。当齐、梁(liang)余风还统(tong)治着初唐诗(shi)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ti)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开创了唐(tang)诗的新局面。“务华去实”的风气扭(niu)转了,而一(yi)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mu)的“后生”、“尔曹”之辈却(que)又走向“好古(gu)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xun)声逐影,竟要(yao)全盘否定六朝文学(xue),并把攻击的目标指(zhi)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jie)了六朝文学的(de)成就,特别是他那句(ju)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ji)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qing)小赋,对唐代(dai)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pian)体文,都(dou)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yong)。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距离(li)唐代较近的诗人中(zhong),最有代表性的作(zuo)家,因而是(shi)非毁誉也就容易集(ji)中到他的(de)身上。
至于(yu)初唐四杰,虽(sui)不满于以“绮错婉(wan)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zhu)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shu)技巧的继(ji)承和发展、今(jin)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gong)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zhe)所谓“劣于汉魏近(jin)风骚”的攻击的口实(shi)。如何评价庾信和(he)四杰,是当时诗(shi)坛上论争的(de)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shang)元二年(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liu)绝句》,表达了自己(ji)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