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feng)萧萧兮易(yi)水寒,壮士一去不(bu)复返的意思是:风声萧(xiao)萧地吹呵,易水(shui)寒气袭人(ren),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he)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壮(zhuang)士:在这里指荆轲(ke)。这句诗(shi)出自先秦佚名的《荆轲歌》,后两句为(wei):探虎穴(xue)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xi)成白虹。
原文:
风萧萧兮易水(shui)寒,壮士一去兮不复(fu)还。(复还 一作(zuo):复反)
探虎穴兮(xi)入蛟宫,仰天(tian)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
风(feng)声萧萧地吹呵,易(yi)水寒气袭人(ren),壮士在此远(yuan)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bu)回还!
刺杀秦王就像(xiang)是到虎穴到龙宫一(yi)样危险啊,但是我们(men)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lian)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hong)。
注释:
萧萧:指风声。易(yi)水:指水名,源出河北(bei)省易县,是当时燕(yan)国的南界。
兮:语(yu)气助词。
壮士(shi):在这里指(zhi)荆轲。
鉴赏:
上句即景写(xie)风吹水寒,渲染苍(cang)凉悲壮的气氛(fen)。下句抒写决(jue)死的情怀,明知有(you)去无还,却(que)毅然前往(wang),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ting)觉上渲染离别之(zhi)际的惨烈;“易水寒”彻(che)骨,从感觉上描状(zhuang)环境的悲凉;一上(shang)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zhi)状,更加烘托出荆轲(ke)“君子(zi)死知己”,慷慨赴国难(nan)的凛然正气(qi)。虽寥寥(liao)十五字,却“凄婉激烈(lie),风骨情景,种种具备(bei)”。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发(fa)动了兼并六国的战(zhan)争,自公元(yuan)前230年始,相继(ji)攻韩,克(ke)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秦王政二(er)十年,失去故(gu)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dan)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de)进攻,燕太(tai)子丹请荆轲谋刺(ci)秦王赢政。
为报(bao)国仇,亦为了答谢太(tai)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ying)允,准备以秦(qin)叛将樊於期的首级(ji)和献燕督亢(kang)地图为由,接(jie)近秦王而刺之(zhi)。出发时,燕太子(zi)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yi)水河畔,荆(jing)轲的好友高(gao)渐离击筑(zhu)(一种形状似(si)筝的古代(dai)乐器),荆轲高声(sheng)地吟唱出这首短歌(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