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wu)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le)尔的翻译是(shi):我取这个名字,不过表示自己的乐(le)趣罢了。这是(shi)欧阳修为自己取六一居(ju)士时说的(de)话,北宋政治家、文学(xue)家,且在政治上(shang)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shu)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xiu)”自居(ju)。官至翰林学士、枢(shu)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shi)称欧阳文(wen)忠公。
欧阳修是(shi)在宋代文学史上(shang)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de)文坛领袖。领导了北(bei)宋诗文革(ge)新运动,继承并发(fa)展了韩愈的古文理(li)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gao)度成就与其(qi)正确的古文(wen)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kai)创了一代文风(feng)。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de)同时,也对诗风(feng)词风进行了革新。在(zai)史学方面,也有较高(gao)成就。
欧阳修的科(ke)举之路可谓(wei)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nian))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jia)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chun)天,由胥偃保举,欧(ou)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gao)学府国子监。同年(nian)秋天,欧阳修参加了(le)国子监的(de)解试。欧(ou)阳修在国子学的广(guang)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jun)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he)解元,又在第二(er)年的礼部省(sheng)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jue)得,在即将到来的(de)殿试中,自己肯定(ding)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le)一身新衣服,准(zhun)备到时候穿。欧阳修(xiu)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jiao)王拱辰,才19岁(sui),也获得了殿试(shi)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shang)欧阳修的新衣服,得(de)意地说:“我穿状元袍(pao)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zhen)的是王拱辰中了(le)状元。天圣八(ba)年(1030年(nian)),由宋(song)仁宗赵祯主持(chi)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xing)。殿试放榜后(hou),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chang)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shi)及第。据欧阳修同乡(xiang)时任主考官晏殊后(hou)来对人说(shuo),欧阳修未能夺魁(kui),主要是锋芒(mang)过于显露,众考官欲(yu)挫其锐气,促(cu)其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