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de)意思是:指军队未行动时(shi)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na)样沉静,一行动就(jiu)像逃脱的兔(tu)子那样敏捷。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yao)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rou)弱,诱使敌(di)人放松戒备,斗展(zhan)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de)野兔一样行动迅速(su),使敌人措手(shou)不及,无从抵抗。
读(du)音:[ jìng ruò chǔ zǐ,dòng ruò tuō tù ]
出处:孙武《孙(sun)子·九(jiu)地》:“是故(gu)始如处女,敌人开户(hu);后如脱兔,敌不及拒(ju)。”
白(bai)话译文:因(yin)此,战争开始(shi)之前要像处女(nu)那样显得(de)沉静柔弱,诱使敌(di)人放松戒(jie)备;战斗展开之后,则(ze)要像脱逃的(de)野兔一样行动迅(xun)速,使敌人措手不(bu)及,无从(cong)抵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孙子(zi)兵法·九地(di)篇》是春秋时期兵(bing)法家孙武(wu)创作的一篇散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hua)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zhong)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bo)大精深,思想(xiang)精邃富赡,逻辑(ji)缜密严谨,是古代军(jun)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xian)。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zi)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zhuan)。孙武,字长卿,春秋(qiu)末期齐国人,从齐国(guo)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wang)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wei)“兵学圣(sheng)典”和“古代第一兵(bing)书”。它在我国(guo)古代军事(shi)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dou)起过极其重要的(de)指导作用。
《汉书·艺文志(zhi)》记载:“兵权(quan)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er)篇,图九卷”。八十(shi)二篇中的十(shi)三篇著于见吴(wu)王前;见吴王后(hou)又着问答多(duo)篇。晚至唐(tang)代,流传的孙子(zi)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wei)上卷,还(hai)有中下二卷。注家(jia)杜牧认为,曹操(cao)将八十二篇(pian)孙子兵法删(shan)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jia)认为十三篇(pian)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chuang),后经其弟(di)子整理成(cheng)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