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儿讲的是:《我们仨(sa)》是钱钟书夫人杨(yang)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hui)忆录。1998年,钱钟(zhong)书逝世,而(er)他和杨绛唯一(yi)的女儿钱瑗已于(yu)此前1997年先他们(men)而去。在人(ren)生的伴侣(lu)离去四年后(hou),杨绛在(zai)92岁高龄的(de)时候用心记(ji)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ting)63年的风(feng)风雨雨、点点(dian)滴滴,结成回(hui)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liang)部分。第一部分中(zhong),作者以其一贯的(de)慧心、独(du)特的笔法,用梦境的(de)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nian)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de)情感体验。第二(er)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wen)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er)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jin)喜得爱女(nu),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shi),63年间这个家(jia)庭鲜为人知的坎坷(ke)历程。
《杨绛散文(wen)》中的《我们仨》
我(wo)们第一次到伦敦时,锺(zhong)书的堂弟(di)锺韩带我们参观大英博(bo)物馆和几个有名的画(hua)廊以及蜡人(ren)馆等处。这个(ge)暑假他一(yi)人骑了一(yi)辆自行车旅游德(de)国和北欧(ou),并到工厂实习。锺书只有(you)佩服的份儿(er)。他绝没这等本领,也没有这样(yang)的兴趣。他只会可怜巴(ba)巴地和我一起“探险”:从寓所(suo)到海德公园,又(you)到托特纳姆路的旧书(shu)店;从动物园到植物(wu)园;从阔绰的西头(tou)到东头的贫(pin)民窟;也会(hui)见了一些同(tong)学。
巴黎的同学更多(duo)。不记得(de)是在伦敦还是在巴(ba)黎,锺书接到政(zheng)府当局打来的电报,派(pai)他做一九三六年“世(shi)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shi)日内瓦开会。代表共(gong)三人,锺书和其他两人(ren)不熟。我们在巴黎时,不记得经何(he)人介绍,一位住在巴黎(li)的中国共产党员王(wang)海经请我们吃(chi)中国馆子(zi)。他请我当“世界(jie)青年大会(hui)”的共产(chan)党代表。我很得意。我(wo)和锺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shi)跟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