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五谷丰登”一(yi)词
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那您知道“五谷”
究竟是哪五(wu)种作物吗?
答案是(shi):稻、麦、黍(shǔ)、
菽(shū)、粟(su)(稷)
“五谷(gu)丰登”不仅是一个祝福词汇
还承载着中华文明(ming)发展传承的密码
一起去解密吧!
↓↓↓
千年前的(de)五谷长这样
在《开(kai)讲啦》节目现场(chang)
中国(guo)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suo)研究员、
植物考古(gu)学家赵志军
带来了一盒千年前的炭化五谷
其中包括仰韶文化早(zao)期的小米、隋唐前的小麦
……
这盒千年前的(de)谷物种子
和如今的谷物有什么(me)区别呢?
↓↓↓
谷物是有(you)机质
难以长(chang)期保存
经过火(huo)烧后会膨胀爆裂
被炭化后变(bian)为无机质
才得以保(bao)存在考古遗址中
赵志军坦言
不在显(xian)微镜下
自己也很难辨认这(zhe)些炭化后的谷物
早(zao)前,我们以为珍贵的炭化五谷
无法被找到
直到20世纪(ji)60年代初
有学(xue)者在河边进行遗址挖掘
过水筛时
看到漂出一层黑色的木炭
收集起来用显微镜观察后
发(fa)现这是谷物与其(qi)它植物种子遗存
浮选(xuan)法的出现
打开了植物考古研究的(de)大门
“花式”种地的祖先们(men)
1973年
我国考古学者在浙江余姚河(he)姆渡遗址
发现(xian)大量古代稻谷遗存(cun)
而(er)后,在湖南澧县、浙江嵊州、
河南舞(wu)阳等地
陆续发现(xian)了距今8000年的(de)遗址
这些遗址都出土(tu)了早期的水稻遗存
此外,考古学(xue)家还发现了一整(zheng)套
用于农耕生产的(de)工具
随后,在3处考(kao)古遗址
又发现了距今(jin)1万年前的水稻遗存
由此发(fa)现
距今1万年前
稻作农业社会逐渐从(cong)
采集狩猎社会演变过来(lai)
在中国大地形(xing)成
在社会发(fa)展过程中
先民们驯(xun)化了栽培稻
赵志军介绍(shao)
野生水稻成熟后需落粒(li)来繁衍后代
人类在野生水稻生(sheng)长中
收获到了不落粒(li)个体
并保留了部分
播种到田地中(zhong)
经过上千(qian)年反复地种植、播种、收获
最后人类播(bo)种的稻种
都变为了不(bu)落粒的个体
也许您要问
怎么知道哪个稻种个体会落粒呢?
赵志军说,区分野(ye)生稻和栽培稻
这对“孪生姐妹”
主要通过稻粒的小穗轴和基盘
在显微镜下观测它们的衔接(jie)面
光滑的是野生(sheng)稻
呈撕裂状的是栽培(pei)稻
“五谷丰登”养育了中华文明
除了南方稻作农业
北方的旱作农业也(ye)在逐步演变
稻作农业(ye)以水稻为主
不断地完善与发展(zhan)
延续至今
而北方旱(han)作农业不同
4000~5000年前传入中国的小(xiao)麦
因为优良的旱地作物特点及其产(chan)量
逐渐取代了粟(su)和黍
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形成了现今
南稻北麦的生产格(ge)局
距今4000年左右
中国大地(di)上分布了6个不(bu)同文化区
从所种植农作物的角度
主要包括4个类型(xing):
种植粟和黍(shu)为主的北方地区
种植(zhi)水稻的南方长江中下游地(di)区
稻旱混作的黄河(he)下游地区
以(yi)及夏商周文明形成的核(he)心区域
同时(shi)种植5种农作物的黄河中游地区
“五谷(gu)丰登”养育了中华文明
为中华(hua)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开讲啦》节(jie)目中
赵(zhao)志军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知(zhi)识点
“小麦加快了秦国统(tong)一六国的步伐”
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农业起源是人(ren)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农业的出(chu)现
标志着人类拥有(you)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基础(chu)
自然被破坏(huai)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也在提醒(xing)着我们
敬畏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
来源: 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