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词大家的毛主席,一(yi)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和胆(dan)略气魄,令他的诗词多呈现开阔(kuo)的意境、俊朗的风格。他的诗词,或厚重,或轻柔,都是思(si)想情感最真实的表达(da)。
象征的(de)修辞手法,是指在诗词创作中(zhong),借助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de)概念、思想和情感(gan),使立意更深、更高、更(geng)新,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的余地,留下更广阔的想象(xiang)空间。
象征手法在诗词(ci)创作中,有整体运用和单句运用(yong)之分。例如明代于谦(qian)的《石灰吟》“千(qian)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deng)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情白在人(ren)间”,用的就是(shi)整体象征的表现手法。单句运用象征手法(fa)的例子就更多了(le),这里就不再列举了(le)。
象征的表现手(shou)法,在毛主席的诗词创作中是经常运用(yong)的一种方法。这(zhe)一手法,毛主席运用(yong)的纯熟而又自然,全无雕琢的(de)痕迹。无论是自然中的山水、树木(mu),还是红旗、刀枪等人工物件,在他的(de)笔下,总是既有写实的一面,又富有深(shen)刻的象征意义。因此,他的诗词读起来(lai),既明白晓畅,又富含(han)深刻的寓意,令人回味(wei)无穷。
毛主席写于1929年底的《如梦令.元旦》这首小(xiao)令,就是由于纯熟地运(yun)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fa),使全词呈现清新自然而又思想(xiang)内涵深刻的经典(dian)之作。
《如梦令(ling).元旦》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hua)。
今日向何方,
直(zhi)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shan)下,
风展红旗如画。
毛主席的这首小令,取(qu)材于他率领红军挺进闽西、开辟(pi)新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的途中,截(jie)取的是行军途中险恶场景的典型画面,表达的是不畏艰险(xian),坚信美好未来(lai)的乐观情绪。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此句,以(yi)三个地名入词,展(zhan)示的是红军的行军路线。虽然仅(jin)是几个地名,却含(han)有路途遥远之意。
接(jie)下来的“路隘林(lin)深苔滑”句,表现的(de)是行军途中的艰险。路、林、苔,是(shi)三个行军途中的典型物象(xiang),而分别用隘、深、滑三个字来形容路(lu)之险,林之密和苔之(zhi)路行走的难。通过这样的行军环境描(miao)写,突出了作者及红军指(zhi)战员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
此句中的路隘、林深(shen)、苔滑,既是客观环境的写(xie)实,同时也是象征手法巧妙而(er)又自然的运用。其(qi)自然与巧妙在于,三个物象描写,既符(fu)合客观实际,又与(yu)象征体的指向有着类似的联系。路况的艰险,象征着革命道路(lu)的艰难。而革命道路的艰难是个比(bi)较抽象的概念,做直观的表达(da),容易流于口号式(shi)语言,不符合形象思维的(de)诗词创作原则和特点。以现实(shi)的行军之险象征革命征程之险,贴切而又自然,使抽象的革命(ming)征程之险有了具体可感的(de)形象参照与对比(bi)。是象征,在具象与抽象间架起了理(li)解和把握的桥梁(liang)。
“今日(ri)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此句点明了此次行(xing)军目标为武夷山。红军初创(chuang)时期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jian),都是以山为依托开展军事(shi)行动的。凭借山的险要,红军既可(ke)有效开展军事行动,又可达到保存自(zi)己,消灭敌人的目的。武夷山地区,是敌人武(wu)装力量的薄弱区,这里,有利于红军开展军事(shi)行动,壮大革命武(wu)装。
“山下山下,风展红(hong)旗如画com”
承接上(shang)句,这一句不是实写,而是展望(wang)。意为红军此次军动,一定(ding)会开辟出新的根(gen)据地,武装斗争,一定会有一个(ge)新的发展形势。战争年(nian)代,无论环境多么艰(jian)苦,毛主席始终怀有乐观情绪(xu)。这缘于他坚定的信(xin)仰和人生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mu)的,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shang)。
此句,又是象征手法的经典运用。红(hong)旗,是革命的象征,如画,既是武(wu)装斗争形势大发展的美好(hao)象征,又是乐观情绪(xu)的深刻表达。
由于象征(zheng)手法的运用,毛主席的《如梦令.元旦》这首小令,语言虽直白(bai)但意蕴却厚重。象征手法运用纯(chun)熟自然、不着痕迹(ji),是这首词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