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荔诚
扶贫工作(zuo)者面对贫困户的不理解应(ying)该怎样进一步沟通(tong)?如何改变扶贫地区下一代的观念(nian)?近日热播的扶贫纪录节目《无穷之(zhi)路》一一给出了解答(da)。这部作品以全新的视角来(lai)讲述扶贫故事,没有戏剧性(xing)的煽情,却凭接地气的走(zou)访观察和娓娓道来的讲述,不仅在(zai)豆瓣上取得了9.6近乎“天花板”的超高分好评,“每(mei)集都追”“接地气,有共情”“充满正(zheng)能量,国家扶贫了不起”“认识祖(zu)国,关心祖国”也成(cheng)了观众热议的高频词(ci)。
作为第一部以(yi)香港人视角展开的(de)扶贫纪录节目,主持人陈贝儿(er)所在的团队用三个月时间穿(chuan)越了6个省份的崇山峻(jun)岭、荒漠戈壁,深入贫困山区居(ju)民的生活,感受这些(xie)昔日国内最贫穷的地方的翻天(tian)覆地变化,见证了祖国的脱贫攻坚战役(yi)所取得的一个个瞩(zhu)目的成就。
在苍茫(mang)大地上寻找留下过痕迹的粒粒微尘(chen)
《无穷之路》的一大(da)特点就是以平视的角度(du)看待这些贫困山区(qu),随着镜头的切换,观众跟(gen)陈贝儿一起踏上2556级的悬崖村天梯,或呈是克服恐惧体(ti)验怒江溜索,以同理心经历乡(xiang)亲们的难路、险路、苦(ku)路,走进村民们的家中感受他(ta)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de)故事,在苍茫大地上寻找(zhao)留下过痕迹的粒粒微尘。
地处四川(chuan)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建(jian)在1500多米的悬崖顶(ding)……这个曾因导演竹内(nei)亮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走(zou)进过大众视野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de)悬崖村又一次被镜头聚焦。在过去,这(zhe)里交通不便,阻碍了年轻人的前(qian)路,更影响整个村的收入(ru)。“小时候想喝水不得不(bu)去另一个村子里(li)打,8岁时候每天(tian)天不亮沿着崎岖岩路上学,18岁之前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ru)何……”当地居民(min)拉博的描述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昔(xi)日生活的画面。
2013年,精准扶贫的政策(ce)如同一束光,点亮了整个村子的希望(wang)——在凉山州政府的资助下,120吨重的钢管被(bei)运上山,钢梯终(zhong)于修成。居民种(zhong)上了脐橙,养了羊,还用上了(le)自来水,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建成。4G网覆盖了全村,电视也走进了千(qian)家万户。拉博也成为了拍视频宣传家乡(xiang)的“当地第一代网红”。村(cun)民通过直播销售(shou)特色农产品,收入源源(yuan)不断。一个闭塞(sai)的村落从此与外界接(jie)轨。2020年,政府还作了(le)一个重大决定。他们在凉山(shan)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zhi),花费三四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ge)安置社区,帮助全部2000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jin)行搬迁。村民们搬下山后,小孩上(shang)学再也不需要走那条险峻的天路了。
和悬崖村命运相似的还(hai)有千千万万村落,这些村落在精准扶(fu)贫政策的影响下,焕然一新(xin),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飞(fei)跃。扶贫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xue),在面对贫困户不理(li)解、不配合的时(shi)候,他们都不轻言放弃,耐心地沟通(tong),让一个个问题(ti)迎刃而解。有村落的阿婆担心不(bu)做农活没有收入(ru)来源,后来得知(zhi)做手工编织刺绣也可以有收入,便豁然开朗。
节目的片名《无(wu)穷之路》有着多层含义。无穷,是指“消除贫困”,扶贫的目的就是天下“无穷”。同时,“无穷”还有“无穷无尽”之意,消除贫困,需要一(yi)代代有雄心壮志的人民去奋斗,在这条无穷之路上走下去。
质朴的土地上(shang),人性的光芒无处不(bu)在
《无穷之路》中,“人”始终是(shi)贯穿其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su)。陈贝儿在探索一个个偏远的(de)村落的时候,目睹的不仅是自(zi)然风貌上的改变,更是(shi)人的命运的改变。那些命运(yun)因此而改变的人,有很多继续(xu)扎根于这片土地上(shang),身体力行地改变更多人的命运。陈贝(bei)儿在他们的身上看到(dao)了闪烁着的人性的(de)光辉。有网友如是(shi)评价:“中国人骨子(zi)里的温良,让整个节目充满了情和义。”
云(yun)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所专为辍学(xue)农村青年而建的(de)学校,在这里任教的老(lao)师胡丽梅对孩子们说:“我们(men)通过改变你们,改变你们的下一(yi)代,再下一代,这就是我(wo)们最想看到的。”这个学校不仅让孩子(zi)们学会一技之长,还(hai)让他们懂得追逐自己的梦想。15岁的(de)傈僳族少女阿恰达曾经对(dui)未来的憧憬只剩(sheng)下嫁人。接受了这里的教育之后(hou),她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开(kai)自己的饭店。这片土地上,有(you)着无数和阿恰达命运相似的人,他们(men)曾经是失学青年,在胡丽梅等老师的劝(quan)说下走进了学校。教育,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在云南福贡县石月亮乡,有着(zhe)“溜索医生”之称的邓前堆常背(bei)着药箱、手拿着电筒(tong),坐溜索去对岸给人看病(bing)。溜索极其危险,近年来,已经有(you)十多个人因坐溜索(suo),不慎掉入江中。邓前堆所在(zai)的诊所,曾招过七个村医,但因这艰苦(ku)的交通条件,如今已有(you)五人离职,邓前堆在坐溜索的过程中(zhong)也一度撞到石头而受伤。他之所以选择(ze)留下来,是因为一个承诺。原(yuan)来,早年邓前堆得过一场重病,多(duo)亏他的师傅送他(ta)住院,才得以医治。为了报答师傅的(de)救命之恩,他去乡医院(yuan)进修,学成后继承师傅的衣钵成(cheng)为一名村医。
镜头下,一个个(ge)扶贫的故事背后,有着无数和胡丽梅(mei)、邓前堆那样高尚的(de)人,他们愿意在这片贫瘠的土地(di)上默默地奉献,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气(qi),人性的光芒在纪录片中闪烁着,镜(jing)头前,这些人的身影,那样坚韧(ren)而挺拔。(汪荔诚)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