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分为六层,分别(bie)是对流层、平流(liu)层、臭氧层、中间层、热(re)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ceng)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ceng)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ge)大气层约75%的质量(liang),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2、平流层:是对流层顶部至平(ping)流层中下层区域,是平流层里(li)温度最低(中高纬(wei)度地区同温层温度(du)在-45°左右)且(qie)温度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的区域(yu)。
3、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zhong)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bu)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du)处。
4、中间层:是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mi)之间的大气层。
5、热层(ceng):位于中间层之上及散(san)逸层之下,其顶部离地面约800km。
6、散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wai)层,空气极为稀薄(bao),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du)相同。
扩展资(zi)料:
1、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guan)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hun)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ti)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quan)没有确切的上界。
2、大气层的成分主(zhu)要有氮气,占78.1%;氧(yang)气占20.9%,大(da)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jian)小,越高空气越稀薄(bao)。
3、大(da)气层结是大气中温度、湿度等(deng)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不(bu)同的大气层结对天(tian)气、大气物理情况有不同的影响(xiang)。
4、当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情形时,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产(chan)生积状云,出现不稳定(ding)性天气,如阵雨、雷阵雨、阵性大风(feng),甚至产生冰雹、龙卷风等。
大气层的分层
对流层:大气层的(de)最底层,同地球上的生物关(guan)系密切。对流层只有8~17千米厚(hou),但却集中了90%以上的水汽。该层空气上(shang)下对流强烈,因此会形成风、雨(yu)、雷、电、霜、冰雹等大(da)气现象。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jia)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
平流层(ceng):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yue)距地球表面20~50千米。这里空气稀薄,大气平稳流动(dong),是高速喷气客机飞行的理想场所。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chen)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mi)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这里也是臭氧集中最多(duo)的地方。
中间层:平流(liu)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biao)面50~85千米。这里的空(kong)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te)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di),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和(he)它以上的空气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变成带电离(li)子,形成电离层。它能反射(she)地球上发出的无线电波(bo)。
暖层:中间(jian)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800千米。太阳光中的紫外(wai)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liang)吸收,因此温度非常高,故称暖层。极(ji)光产生于该层。
散逸层:暖(nuan)层顶以上的大气叫散逸(yi)层。这里的大气特别稀(xi)薄,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du)的层次。人造卫星就位于这(zhe)一层。
“大气层”分为几层(ceng),高度各是多少?五层
1、散逸(yi)层(800 km~2000 km至3000 km),这里的温(wen)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chu)的一亿亿分之一。
2、热层(80至85 km~800 km),又称热气层,空气极稀薄,而离子特别多。温(wen)度相当高,且随高度升高而(er)温度升高。
3、中间层(ceng)(50 km~80至85 km),此层主要成分有臭(chou)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hua)物,这些部分是(shi)由光化学作用引起之产物,故又(you)称:光化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层(7至11 km~50 km),含有臭(chou)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gong)能,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he)地表免于受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致(zhi)命的侵袭,又叫同(tong)温层。因为在同(tong)温层内部的臭氧层有吸收太阳(yang)辐射的功能,在此层的气温会随高(gao)度增加。
5、对流层(0 km~7至(zhi)11 km),最接近地面的大气层(ceng)称为对流层,平(ping)均高度约10公里。对流(liu)层高度随纬度变化,在赤道最高约为15公里,极地最低约(yue)8公里。顾名思义,对流层是对流最(zui)旺盛的区域,也(ye)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di)方。大气中的水汽,约有80%存在于(yu)对流层,因此它也是蒸发、云、雨(yu)等最经常出现的区域。平均而言,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
大(da)气层分为几层?按温度(du)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层分为5层。
1、对流层
(1)从地面到(dao)大约10~16千米处(极地大约8~9千米,赤道15~18千(qian)米),是大气层的最底层(ceng)。
(2)这一(yi)层集中了约整个大气的(de)四分之三的质量和几(ji)乎全部的水汽量。
(3)大气的对流在这(zhe)一层十分发达,气温随高度的下升(sheng)而均匀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qian)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
(4)这层的顶部叫对流层顶,这里气温(wen)不再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变(bian),是一个很稳定的层次,对流(liu)层里的天气影响不到这儿来。这(zhe)里经常晴空万里,能见度极高,空(kong)气平稳,非常适宜喷气客气的飞(fei)行。
2、平流层
(1)从对流层顶向上(shang)到55千米高空附近。
(2)这一层是地(di)球大气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you)其是在其下部,即在15~25千米高度上臭氧(yang)浓度最大,因而这(zhe)一层又称臭氧层。
(3)平流层虽然水汽(qi)极少,天气现象比较少见,但(dan)随着气象火箭和卫星的发射,发现这一层的气流等的变化与对流层(ceng)中天气变化有着密(mi)切联系,相互影响。
3、中间层
(1)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5千米(mi)到80千米这个范(fan)围被命名为中层大气,简称中层。
(2)在这里,温度随高(gao)度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you)达到最低点,约为-90℃。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da)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shi)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tian)器。
4、热层(ceng)
(1)从中层大气向上(shang)到500千米左右(you)的范围。之所以叫热层(ceng),是因为这层中的空气分子和离子直接(jie)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因而运动速(su)度很快,和高温气体一样。
(2)这里空气极其(qi)稀薄,尽管热层顶的气温(wen)可达1000℃(太阳比较宁静时)~2000℃(太(tai)阳活动剧烈时),但实际上却(que)根本不会感到热。
5、逃逸层
(1)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气层(ceng),这一层顶也就是地球(qiu)大气层的顶。在这里(li)地球的引力很小。
(2)再加上空气又(you)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de)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zi)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导弹一样高速地飞(fei)来飞去,一旦向上飞去,就(jiu)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de)区域,最后它将告别地球进入(ru)星际空间,所以(yi)外大气层被称为逃逸层。
(3)这一层温度极高(gao),但近于等温。这里的(de)空气也处于高度电(dian)离状态。人类大部分(fen)的航天活动都是在逃逸(yi)层之内(或之外)进(jin)行的。
扩展(zhan)资料
除了按温度分层(ceng)外,根据大气的电磁(ci)特性,还可以将大气划分为中性层、电离层和磁层。
中性层是指地面到60千米高度,这里大气各成分多处(chu)于中性,即非电(dian)离状态;
在60千米(mi)~500千米的大气(qi)层称为电离层。
500千米以上的(de)称为磁层。
大气层的作用:
1、这层大气(qi)既为生命所必需(xu),又为地面生物提供良好的保护。
2、如(ru)果没有大气,来自太空的陨石(shi)将像超级炮弹一样,将地面的一切毁坏净尽。因有大(da)气保护,绝大部分陨石尚未落(luo)地之前就已焚化(hua)消失。
3、由此所产生的细微粉尘,既为雨滴(di)提供适当的凝集核心(xin),使降雨成为可能,并且使(shi)直射的日光受到一定(ding)程度的散射。这一散射对(dui)人的视觉非常重(zhong)要。
4、它(ta)不但使天空呈现明亮美丽的(de)蔚蓝色,而且使地面的(de)光照变得柔和均匀,使(shi)人获得均衡的视(shi)觉。否则,地面景物在强烈的直(zhi)射阳光下,明暗对(dui)比将过分强烈,难(nan)以形成清晰的视像。
5、天上则除炫目的(de)日光和刺眼的星斗之外(wai),整个天空背景(jing)无论昼夜都将是一片漆黑,既无苍穹(kong)碧落,也无良辰美景,举目所见(jian),唯有黑白分明。
参考资料来(lai)源:百度百科-大气层
大(da)气层分为哪几层?大(da)气分层五层,自下而(er)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liu)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ci)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er)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dao)热量,因此气温(wen)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bian)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qi)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xiao),特别是存在着大(da)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3、中间层
自平流层(ceng)顶到80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te)点是气温随高度增(zeng)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lie)的垂直运动。
4、暖层
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yi)上。该层中,气温(wen)随高度的增加而迅(xun)速增高。这是由于波(bo)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qi)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5、散逸层
这是大气的最高(gao)层,又称外层。这一层中(zhong)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hua)。由于温度高,空(kong)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da),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xiao),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jing)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guo)渡地带。
扩展资料
大气形成的过程
1、原始大气
大约在50亿年前,大(da)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di)“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la)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qiu)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de)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cheng)分是氢、氦、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xing)物质的衰变,进而引起能量的转换(huan)。
这(zhe)种转换对于地球大气的维持和(he)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阳风的强(qiang)烈作用和地球刚形成时(shi)的引力较小,使得原始大气很快就(jiu)消失掉了。
2、次生大(da)气
地球生(sheng)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di)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er)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dong),火山爆发时所(suo)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ti)了原始大气,而成(cheng)为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主要成分(fen)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hua)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jiao)重的气体。
这些气体和地球的固体物(wu)质之间,互相吸引(yin),互相依存。气体没有被地球偌大(da)的离心力所抛弃,而(er)成为大气的第二次生命枣次生大气。
3、今日(ri)大气阶
随着太阳(yang)辐射向地球表面的纵深发展(zhan),光波比较短的紫外线强烈的光合作(zuo)用,使地球上的次(ci)生大气中生成了氧,而(er)且氧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有了氧,就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li)的“温床”。
经过几十亿年的分解、同(tong)化和演变,生命终于在地球这个襁褓(bao)中诞生了。今天的大气虽然是由多种气(qi)体组成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氮,其次是氧,另外还有(you)一些其它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但(dan)数量则极其微小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bai)科—大气
地球大气(qi)层分为几层?每层叫什么?高度(du)多少地球大气(qi)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气层通(tong)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ping)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
1、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
2、平流层的(de)高度是:7至11 km~50 km。
3、中间层的高度(du)是:50 km~80至85 km。
4、热(re)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5、散逸层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扩展资料
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zuo)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cheng)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de)增加而变得愈来愈(yu)稀薄。
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gao)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wei),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mian)6400公里左右。
以上(shang)文章内容就是对大气层的(de)三个层次图和大气层的三(san)个层次图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xi)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jie)更多这方面的信息(xi),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