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看一个奇特的姓氏风俗:生时姓“廖”,死后姓“张”!
据说明朝洪武年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官陂(此字当地读音bī)镇有一大户人家,主人名叫廖化,膝下仅有一女,他就一心想为女儿招个上门女婿。而此时村里有一位私塾老师张愿仔(后改名元子),品学兼优,一表人才,是理想的东床快婿。
于是廖化叫将其招赘为婿,婚后夫妻二人锦瑟和谐,老丈人也对他亲如亲子,把全部家业都交给他掌管,而只要他分一个儿子继承廖家香火,官陂当地入赘风俗一般是分一两儿子归属父族续后,其余子女归母族抚养。可见岳父对他有多好,不过张愿仔四十八岁才老来得子,而且一生只有独子一人,姓廖姓张颇是为难。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左右,廖氏族中有人作奸犯科,株连廖族人。于是张愿仔挺身而出,以廖族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被这场官司拖累,张愿仔积劳成疾。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人世。
1392年,张愿仔临终前谆谆嘱咐儿子友来说:“廖公对我们的恩德,没齿不忘。我死后,你当姓廖代父报恩。从今往后,子孙后代,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姓国于是,友来依照遗嘱改姓廖,并立下誓言:“凡我子孙,生时应当姓廖,不忘恩;死后当姓张,不忘本。若移居外地,则姓张姓廖皆可。” 从此,中国百家姓中,又多出一个“死张活廖”的张廖复姓来了。
后来到了廖姓第6世时,张廖子孙开始外迁到了世界各地,有广西柳州、广东饶平,还有一些去了台湾,甚至还有一支迁徙到了日本,可见张廖已经开枝散叶,独成一宗。
但是现如今官陂镇的张廖氏已回了本姓“张”,据说是在民国时期,当地出了一位军功显赫的张姓国民党官陂将领,当地政府为了和他套近乎,则命官陂的廖氏改回张姓。
不过在台湾台中、云林等地张廖家族守着“活廖死张”祖训,廖氏在台湾则分为“清廖”与“双廖”,清廖生死均称廖,双廖生姓廖、死则归张。
另外还有一支张廖氏如今衍生出“张廖”这个复姓,据说日据时期,日警来廖家查户囗,却看见家中神龛上都以张姓记载祖先名字,就质问该家户长为何谎报廖姓,在一时无可辩解下,就声称是姓“张廖”以化解当时日警之刁难。可见日本鬼子的无知,也难怪日本人得姓不过一百年,古代日本人都是无姓的,甚至现在很多是亲族的日本人却不同姓,比如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和二外祖父佐藤荣作,TMD就不是同姓。
不过现如今官陂张氏、台湾廖氏、张廖氏都已经连宗,共同祭祀祖先。
张廖氏的郡望为诏安县,另取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还有一个崇远堂则是独立于张氏、廖氏后自成一脉,自立一族。
现在来看看张廖独成一派的姓氏文化“七嵌”祖训:永历十五年立,后世子孙也称为“七嵌箴规”。
第一嵌:生廖死张,姓曰张廖。
如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等记载,都以廖姓为本,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张,代表廖、张血缘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论。
因二世祖友来公常代替父亲巡视农田,以牛和狗为体,有一次遇到老虎,牛为了保护主人与虎斗,狗则回家吠报,廖祖妣遂发愿为报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篮轿八台。
是友来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发愿说:“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八个轿夫去抬轿还快乐。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绍为先。
凡无男而次女继承者,日后招来配婿,所生之男则生廖死张,则生身之父无归宿者,待生子孙继绝为先,继承生父,次嗣女继承香火者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不入张廖之祠。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邻。
即祠堂作祭祀修谱之外,兼作教育子孙阐明祖训,导引后代能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即指迁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须修明家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来由,子孙各房分散虽远,一看序谱,就知道是一家人。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张廖氏”,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后裔若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三姓均书谱明缘由,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